2020東京奧運會,已于2021年8月8日落下了帷幕!
中國大陸體育代表團努力拼搏,以38金32銀18銅,總獎牌數88枚的好成績,位列世界第二位!如果再加上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的金牌,中國無疑超過美國的39枚金牌,躍居世界第一!
恭喜中國運動員,向千千萬萬的幕后工作人員和全國的體育工作者,致以崇高的敬意。
今天,小兵專門收集了38位金牌選手的家庭出身,以饗讀者。
舉重(7枚)
呂小軍:舉重男子81公斤級冠軍,湖北潛江農村人,在母親生病、父親無力一人打理農田時,為了給家里減輕負擔,曾一度退出省隊回家跑貨運。后來,在教練和家人支持下重返賽場。
李雯雯:舉重女子87公斤以上級冠軍,出生于遼寧省鞍山市的一個普通家庭,已經去世的爺爺經常在村里表揚她。
汪周雨:舉重女子87公斤級冠軍,出生于湖北宜都市陸城鎮,小時候家里開了個小賣部,她會留意同學們愛吃什么零食,回家就將這些“商業情報”告訴媽媽。
石智勇:舉重男子73公斤級冠軍,廣西桂林市臨桂區五通鎮人,家庭貧困,從小在村頭瘋玩,后進入體校,曾用水泥和鋼管自制的“土杠鈴”來鍛煉。
侯志慧:舉重女子49公斤級冠軍,出生在湖南省郴州桂陽縣梅塘村一個世代務農的普通家庭,父母去廣東打工后,她就成了留守兒童。為了讓侯志慧能夠得到更好的培養和機會,父母每天都要非常辛苦的勞作。
諶利軍:舉重男子67公斤級冠軍,出生于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楊林鄉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,小時候失去父親,母親擔負了所有的家庭重擔。為了兒子的前途,母親在長沙打了三份工,沒日沒夜的勞動才能掙來諶利軍在體校的生活費。諶利軍和呂小軍一樣,面對家庭困境,也曾一度十分痛苦,想離開體校出去打工,但被母親和教練說服了。
小兵寫著寫著,眼角流下淚來!
李發彬:舉重男子61公斤級冠軍,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頭鎮人,父母早年在水頭蟠龍菜市場做蔬菜生意,“野”慣了的李發彬身材很壯實,被教練挑中。后來,在運動生涯的艱難時刻,李發彬也做過這樣的抉擇:自己轉正后每個月也才2000塊錢收入,而回老家擺地攤卻能賺4000多塊。
跳水(7枚)
全紅嬋:跳水女子10米跳臺冠軍,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邁合村人,家庭貧困,院落破舊,在廣東條件最差的體校接受跳水訓練。她訓練刻苦努力,一句“想要掙錢給媽媽治病”,看哭無數網友。
曹緣:跳水男子10米跳臺冠軍,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,單親家庭,母親含辛茹苦十幾年,把他培養成一個男子漢。
謝思埸:跳水男子3米跳板冠軍,汕頭人,他的爸爸原是一名做服裝生意的老板,為支持兒子到廣州訓練,他賣掉100多平方米的廠房。
施廷懋:跳水女子3米跳板冠軍,重慶市江北區,普通工人家庭。
謝思埸/王宗源:跳水男子雙人3米跳板冠軍。王宗源,湖北襄陽人,家庭條件不錯。
陳芋汐/張家齊:跳水女子雙人10米跳臺冠軍。陳芋汐出生于上海,體操世家,祖父是體操運動員,父親體操教練,母親是上海體育學院體操教研室的副教授。張家齊,北京人,父親其實就是一個體操運動員。而體操和跳水的區別就是,一個是腳著地,一個是頭先入水。
王涵/施廷懋:跳水女子雙人3米跳板冠軍。王涵出生于享有“體育之城、冠軍搖籃”的保定,4歲多就進入保定市體育幼兒園練習體操。
乒乓球(4枚)
馬龍: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,出生于遼寧省鞍山市,父親是單位的中層干部。他父親認為,打乒乓既能“鍛煉身體”,又“不容易受傷”,所以將5歲的馬龍送去了體校;而他母親為培養馬龍打球,還專門辭去了工作。
陳夢:乒乓球女子單打冠軍,出生于山東青島,她的母親曾經是一名專業的乒乓球運動員,曾獲得青島市乒乓球比賽冠軍。有網友曝光,陳夢的豪宅像博物館,他的表哥是大明星黃曉明。
許昕/馬龍/樊振東:乒乓球男子團體冠軍。
許昕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的一個干部家庭,父母為了發展兒子的天賦,選擇自費讓其進入到南京體育學校乒乓球自費班學習。
樊振東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市,關于他的家庭環境,網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,一種說是窮人家的孩子,還是留守兒童;一種說法是,在廣州市中心有房子,手上戴的都是豪表。不過,據樊振東的教練所說,他的父親是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大學生,從小對孩子的培養非常好。從百度百科資料我們也知道,樊振東小時候是在廣州市海珠區少年宮學的乒乓球。
陳夢/孫穎莎/王曼昱:乒乓球女子團體冠軍。
孫穎莎,出生于河北石家莊,雖然家里人之前沒有從事過專業的體育運動,但她的父母通過仔細的考察之后,認為打乒乓球,方便、易學,也不是很受場地的影響。
王曼昱,出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市,起初父親是做小本生意的,母親為了照顧她的訓練也沒有工作,按照她自己的說法,生活水平屬于中下層次。后來,王曼昱父親改賣肉夾饃,特別是她進入省隊開始打聯賽后,家庭生活開始上升為中等水平。
射擊(4枚)
楊倩:射擊女子10米氣步槍冠軍,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楊家弄村的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。2018年,母親生重病期間,楊倩也曾一度想放棄學業和訓練陪伴母親。
張常鴻:射擊男子50米步槍三姿冠軍,出生于山東省煙臺龍口市諸由觀鎮澗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,至今家里的客廳中還擺放著一張床。
楊倩/楊皓然:射擊混合團體10米氣步槍冠軍,河北承德農村人,里約奧運會失利之后,曾想著回家種地。
龐偉/姜冉馨:射擊混合團體10米氣手槍冠軍。
龐偉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,后與女槍手杜麗結婚,成了第一對奧運冠軍夫婦。
姜冉馨生于上海市奉賢區的一個工薪家庭。
競技體操(3枚)
管晨辰:競技體操女子平衡木冠軍,出生在湖北石首,父母在小縣城打拼,一次小家伙在電視上看到體操比賽說想要學,媽媽就給她報了名。
鄒敬園:競技體操男子雙杠冠軍,出生于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中,爸爸是食品公司的下*崗職工,與妻子一起經營一家副食品店來撫養孩子。鄒敬園從小體質差,父母為了讓他鍛煉身體,多吃飯,就讓他學了體操。
劉洋:競技體操男子吊環冠軍,出生于遼寧鞍山鐵西區南華街道辦事處的一個普通家庭,祖孫3代住在49平米的破房中。父親早年下*崗,母親也因單位效益不好提前退休在家,夫妻倆就靠打工維持生活。劉洋很懂事,經常把自己在隊里省吃儉用的錢,全拿出來貼補家用。
小兵看到“鐵西區”這三個字,眼淚就止不住嘩啦啦直流!
游泳(3枚)
汪順:游泳男子2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,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市,中國泳壇標準的富二代,父親開了一家兒童汽車座椅生產廠,有資金支撐起他到世界各地旅游。
張雨霏:游泳女子200米蝶泳冠軍,出生江蘇徐州的一個體育世家,父母都是游泳教練,她3歲時就已經跟著媽媽“下水”了。
楊?,u/湯慕涵/張雨霏/李冰潔:游泳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冠軍。
楊?,u出生于山東淄博,遺傳了父母的打籃球的運動基因。
湯慕涵出生于吉林長春,父母的有個朋友是運動達人,但看到小孩子有游泳天賦后,就把她送到了吉林省飛魚游泳俱樂部進行專業訓練。
李冰潔出生于河北省保定的一個體育世家,父親是800米自由泳全國冠軍,母親也是自由泳的名將。
羽毛球(2枚)
陳雨菲:羽毛球女子單打冠軍,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一個不錯的家庭,父親是個體育迷,這是她走上體育之路的重要家庭因素。
王懿律/黃東萍:羽毛球混合雙打冠軍。王懿律出生于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一個優裕的家庭中。
田徑(2枚)
劉詩穎:田徑女子標槍冠軍,出生于煙臺市牟平區文化街道文化里村,父母經營著一家飯店,每天起早貪黑,幾乎沒多少時間照顧劉詩穎。從小劉詩穎就幫助家里干活,這養成了她吃苦耐勞的品格。
鞏立姣:田徑女子鉛球冠軍,出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。父親腰椎不好做過手術,母親心臟有4個支架,但為了生活和孩子,父親還是要外出打工養家。當年父親是拿著湊好的學費,騎著自行車把鞏立姣送進體校的。
賽艇(1枚)
陳云霞/張靈/呂揚/崔曉桐:賽艇女子四人雙槳冠軍。
陳云霞出生于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六號農場,媽媽在家養豬種地!后來,父親又得了病,母親只能外出打工,到北京做綠化工作,一邊供女兒讀書訓練,一邊給丈夫看病。
張靈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唐集鄉的一個農村家庭,張靈獲獎后最想對父母說的話是:希望你們以后不要那么辛苦了。
呂揚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,她的父親曾經是一名運動員,呂揚從小也就喜歡上了體育運動。
崔曉桐出生于遼寧丹東東港市馬家店鎮戴家崗的一個農村家庭,她的妹妹如今也在賽艇隊培訓。
蹦床體操(1枚)
朱雪瑩:蹦床女子組冠軍,出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區,家庭不算太富裕,爸爸是一名物業管理人員,媽媽是一名交通管理員。當年,父母為了支持朱雪瑩去天津練蹦床,咬牙把北京的房子賣了。
靜水皮劃艇(1枚)
孫夢雅/徐詩曉:皮劃艇靜水女子500米雙人劃艇冠軍。
孫夢雅出生于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馬蘭屯鎮道莊村,父親在貴州煤礦打工時導致下肢癱瘓,孫夢雅一度想離開體?;丶艺疹櫟艿?。后來,孫夢雅成功轉正了,就把全部工資都給了父母,以緩解家庭重擔。
徐詩曉出生于江西省上饒,母親是鉛山縣永平鎮陳家寨人,父親在永平銅礦工作。徐詩曉自幼體弱多病,父母為了給他治病,花光了所有的積蓄。后來,徐詩曉的身體漸漸好轉,再加上她經常參加農業勞動,使她的體質也越來越健康。
擊劍(1枚)
孫一文:擊劍女子個人重劍冠軍,出生于山東煙臺棲霞市莊園街道王格莊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。孫一文從小體弱多病,父親有意識地讓她開始跑步鍛煉,后來因其優秀的體育成績被體校選中。
場地自行車(1枚)
鮑珊菊/鐘天使:場地自行車女子團體爭先賽冠軍。
鮑珊菊出生于河南省洛陽汝陽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為了獲得好成績,她曾練到急性腎衰竭。
鐘天使出生于上海浦東惠南鎮海沈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她有著“拼命三郎”的精神,骨折不到兩星期就訓練。
帆船(1枚)
盧云秀:帆船女子帆板RS:X級冠軍,出生于福建省漳浦縣杜潯鎮范陽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父母成年累月忙于農活,家里的孩子都是“散養”的,任由他們漫山遍野的奔跑,這個經歷為盧云秀打下了良好的底子。
「 支持烏有之鄉!」
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。
幫助我們辦好網站,宣傳紅色文化!
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,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(wyzxwz1226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