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烏有之鄉按語】該文揭露了一些人為了吸引流量,趁著一些事件造謠發布一些突破正常社會倫理道德底線的驚人之語,對社會人心造成極大的惡意沖擊,對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建設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。文章最后揭破了謊言,但是對這種行為的譴責和批判的力度不夠,我們在此強烈呼吁,要對這種極具破壞性的惡意造謠行為進行深入追查和嚴厲懲罰,調查其背后是否存在更深背景的險惡用心和政治陰謀集團,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。他們用造謠,摧毀我國“見義勇為”的道德基石,這是“挑戰社會公序良俗”的嚴重罪行。對于吃“人血饅頭”的黑色產業鏈,絕對不能道歉了事!
炎炎夏日,大江南北最普遍的“夜生活”就是:燒烤攤擼串。
幾乎沒有人會留意,這些燒烤攤的“端盤小弟”多是一些十六七歲,沒啥學歷的“學徒工”。
社會上大多數人,會覺得這些“學徒小弟”缺少文憑,沒有文化,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和敞亮的心智。
可是在秦皇島,萬千社會底層的“燒烤少年”里,有個十七歲的少年,他叫韓興博,他比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活得高尚而光明!
一、“少年救三女”溺亡事件
8月2日,因為燒烤店“晚上六點開工,凌晨四點收工”的特殊作息時間,韓興博與六個燒烤少年下班后到秦皇島海灘邊游泳解乏。
燒烤少年們來到海灘邊的時候,聽到海溝處三個女孩的呼救聲。
海溝暗流,一直都是海邊浴場的第一奪命殺手。陷入海溝的三個女孩,會出于本能地向上竄,而海溝暗流會卷著她們向深處拖。
少年韓興博見到女孩們遇險,第一時間游過去,將三個女孩一一推出海溝。
韓興博的少年伙伴們則組成人墻,合力將三個女孩拖到岸邊。
最后,三個女孩成功獲救,但是力量枯竭的韓興博最終沉入海溝。
秦皇島專業救援打撈團隊快速趕到海灘救援,卻經歷超過24小時,8月3日凌晨6點多,韓興博的尸體才被打撈上岸。
這個勇救三名少女的陽光少年,生命永遠地定格在17歲。
在8月5日,秦皇島當地網絡媒體最初爆出這個救援案件的時候,全網都覺得這是一個“悲傷但蘊含正能量的事件”。
所有人都以為這個故事會發展為“當代雷鋒”的時候,事件卻快速發展為“農夫與蛇”。
最初的網絡輿論,僅僅是質疑“三個女孩為什么凌晨四點多要跑到海邊,到危險的海域游泳”。
可是很快,有“知情人士”爆料,“三位獲救少女”對少年家屬冷漠。
有人爆料:三位少女不承認“被少年救”,影響少年“見義勇為”與“救人犧牲”的認定。
同時有人爆料,三位少女的家人也希望淡化韓興博營救事件,沒有對韓興博家屬表達安慰與悼念。
二、“滅絕人性”與“摧毀脊梁”
在全網的罵聲與質疑都涌向三個“被救少女”的時候,北風以為,接下來就是三個少女出面道歉,表態贍養韓興博父母的戲碼了。
可是一個標記為三個獲救少女之一的賬號,直接在網絡平臺與網友互罵。
并且她直接冷漠地質問:“求他救了么?”
這五個字,無比簡短,卻在第一時間傳遍全網,也仿佛毒蛇一般,鉆入每個人的內心里,啃咬自己少年時代形成的“價值觀”!
一個少年,貧寒家庭的獨子,為三個凌晨戲水的女子付出了生命,不說感恩,不說賠償,不說愧疚與懺悔,難道就不能像個陌生人一樣惋惜與安慰一下么?
三個少女的冷漠,甚至憤恨,刺痛了全網的每一個人。跳水救人,付出生命,沒有恩情,還救回三個世仇?
這次“少年跳水勇救少女溺亡”事件,發展到這一步,就進入兩大分支。
第一分支,全網開始對三個少女進行“人肉搜索”與電話網暴。
并且網絡平臺上,充斥著激烈的情緒:“網暴犯法,但是三條蛇蝎除外!”
第二分支,則是“社會價值觀”的重塑。
許多家長表示,這就是“見義勇為救人”的可悲下場。未來對孩子的教育中,一定要將“堅決不能跳水救人”加進去。
17歲的韓興博,來自遼寧葫蘆島市下面的農村,上面一個姐姐,父母老來得子。
韓興博的溺水身亡,兩個老人哭成淚人。兩人在老家以收廢品為生,含辛茹苦養大兒子,就這么溺水身亡了。
哪怕換了個“見義勇為”,換到獎金與安慰,但任何一個家長的人之常情,也不希望兒子用17歲的生命換來這些。
可如今,韓興博救人去世,不僅沒有獲得相應的尊重與感恩,還被人仇視,被人質問:“求你救了么?”
逞什么能?
全國上下,無數家長在內心堅定了:哪怕抽幾個耳光,也要打消兒子“跳水救人”的念頭。
這就是這次“以命救人不感恩”事件,帶來的“社會災難性影響”。
過去,絕大多數家長,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會“不鼓勵”、“不提倡”孩子“見義勇為”,但是從來沒有“嚴厲制止”“用教育嚴格阻止”的思想。
可是秦皇島少年“救人身亡被仇視”事件,讓全網家長有了“嚴厲制止”“以命威脅也要阻止”兒子見義勇為的社會氛圍。
今年是“南京彭宇案”發生十五周年。當年南京法官的靈魂拷問:“不是你撞的,你憑什么扶?”
北風認為,“扶不扶”的社會討論,是我國十五年前社會主流價值觀崩壞的“標志性”事件。
以至于在隨后的七八年時間內,社會上充斥了“習以為常的冷漠”和“正確的事不關己”。
更多的生命,更多的社會正能量,在“不敢扶”“不值得扶”的社會氛圍里流逝。
最近七八年,隨著電子科技的發達,社會核心價值觀重回正軌,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,在用“視頻證據保護自己”后,敢于邁出“幫扶陌生人”的一步。
經歷了十五年,“扶不扶”的社會亂流,才終于在正能量跌入谷底后,觸底反彈,社會風貌得以改觀。
可是今天“救不救”,確實比“扶不扶”,更加考驗人性的社會問題。
在有了視頻證據,有了圍觀群眾人證之后,“幫扶陌生人”有了基本的安全保障,幫扶變成“不會付出代價的舉手之勞”。
可是“救不救”,是伸出援手的一方,用自己的生命安全去拯救其他人的生命安全。會付出的可能是傷痛,可能是殘疾,更有可能是生命。
這種付出,是無法用“感謝”“稱贊”來等價回報的,所以“見義勇為”,才是社會上最珍惜的“正能量”。
一個英雄的逝去,哪怕我們給他再多的補償,再多的榮譽,再多的稱贊,比起生命逝去,家庭破碎,都遠遠不夠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全民心中,救與“不救”的天平,早就不是平衡的!
而就在這次,當我們知道,舍命救人得到的不是榮譽感恩與補償,而是冷漠謾罵與仇恨!
當“求救聲”再次響起,想到毒蛇般的憎惡與仇恨,還有誰敢飛身一躍?
三、“人血饅頭”黑色產業鏈
在三個女孩因為“求他救了么?”的言論,遭遇全網重錘之后 ,“女孩的表哥”開始在社交平臺上“替妹妹向全社會道歉”,同時強調“妹妹嬌生慣養,叛逆不知感恩”。
這位“哥哥”還放出了“妹妹的照片”。
在過去一段時間,許多“做錯事,犯下社會眾怒”的負面人物,都用“親屬代表道歉”這一招平復輿論。
這位“哥哥”的道歉,讓“網暴的熱情”散去了一些,可是從側面實錘了“三個女孩的叛逆不感恩”。
白救了,不值得,“堅決教育孩子不可以救人”依舊成為網絡民意主流。
北風在那幾天,一直沒有寫“少年救人身亡被恩將仇報”事件,是因為這兩年,網絡熱點,經歷了太多的“打臉與反轉”。
這一摧毀中國社會正能量的事件,北風也一直希望出現反轉。
直到“女孩哥哥”出面道歉,三個女孩8月9日出席少年韓興博的追思會,當眾跪地痛哭,請求原諒,這件事“似乎塵埃落定,無法反轉”了。
就在此時,反轉還是發生了!
首先,救援現場的視頻發布,三個女孩被從水里被救上來之后,都是“懵懂”的狀態,十幾分鐘后就被送上了救護車。
韓興博的尸體是在第二天凌晨才被打撈上來,所以“被救女孩不尊重韓興博遺體”的網絡爆料確認是謠言!
根據韓興博姐姐證實,確認弟弟身亡當天,三個女孩的家長有打電話與發信息安慰,他們一家痛失頂梁柱,父母悲痛萬分,所以三個女孩的家人才沒有和韓興博家人深入交流。
最大的反轉是,網絡與官媒采訪了三個救援女孩之一,證實“求他救了么?”的賬號根本不是三人所有,所有的網絡回復和“罵戰”,都是冒充者為了吸流量干的。
同時,火爆全網的“哥哥替妹妹道歉”視頻,其中的“哥哥”與三人中的任何一個,都完全不認識。
互聯網平臺立刻介入“打假”,最后證實,這就是一個借“社會熱點”進行虛假“吸粉”的惡俗網紅。
這個“道歉網紅”使用的“妹妹照片”也不是三人中的任何一人,這個“虛假照片”的主人,已經向警方報案,要求嚴懲侵害她肖像權的“惡俗網紅”。
從現階段爆料的各方證據來看,8月2日的少年勇救落水少女事件,是一場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正能量事件。
可是這樣的“舍命救人”事件,缺乏“引爆全網”的爆點。
于是各方追求流量的寫手與網紅,形成了成熟的“抹黑與引戰”產業鏈。
將社會正能量事件,歪曲為挑戰中華文明價值底線的事件。
特別是互聯網平臺在清理“虛假哥哥”賬號的時候,居然搜索到“贖罪”“道歉”為名的假賬號三十多個。
也就是并不止“一個人”突發奇想地利用“三個女孩”來吃人血饅頭,而是有無數“視流量為生命”,毫無道德底線的“網絡吸血鬼”。他們中只有“虛假哥哥”一個人走紅上熱搜而已,背后是成百上千的“流量怪獸”。
目前社交平臺對這些傳播虛假消息的賬號封禁之后,僅僅只有“被盜用照片”的女孩選擇報警,警方也沒有回復調查進展。
北風覺得,這個“替妹道歉”視頻的網紅,為了吸引流量,摧毀社會“救不救”的價值觀基礎,這不是簡單的“造謠與侵犯肖像權”的問題。
他們用造謠,摧毀我國“見義勇為”的道德基石,這是“挑戰社會公序良俗”的嚴重罪行。
對于吃“人血饅頭”的黑色產業鏈,絕對不能道歉了事!
四、社會互助時代,需要更多“平民英雄”
就在今天,湖北省通報,昨天的湖北大暴雨,僅僅隨州市下面一個小鎮,死亡21人,失蹤4人。
這場暴雨,立刻讓北風想到上個月的“鄭州大暴雨”,以及前幾天的“少年舍命救溺水少女”事件。
上個月的“鄭州大暴雨”,是一個城市在一天之內,突然遭到極端天氣的飽和式攻擊。
在攻擊的第一時間,能夠應付“常規狀態”的官方救援力量,肯定無法應付“上百倍”的災難。
在這場危機面前,在我國進入全民互聯網時代之后,我們見到了許多“平民互助”案例。
上個月的鄭州暴雨中,涌現出了無數的“平民英雄”,他們跳入水中,救下即將被洪流沖走的陌生人。
這次湖北的特大暴雨,也突破了隨州市的歷史極值,而兩場極端惡性天氣,居然僅僅時隔20天。
連續的天災表明,未來全世界都會進入“極端氣候災難頻發”的階段。
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,我國黨和政府的救援力量是核心基礎,可是“社會自助”已經通過鄭州,向我們證明是“最有效的補充”。
因此在未來,我們需要更多人在災難面前,勇于奉獻,勇于飛身一躍。
在社會需要平民英雄,社會敬重少年英雄的時代,任何“企圖摧毀民族脊梁”的惡行,都必須承受人民的重錘!
「 支持烏有之鄉!」
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。
幫助我們辦好網站,宣傳紅色文化!
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,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(wyzxwz1226)
